像自己一樣

作者 alinggo on .

從小可以學到的是擁有欣賞自己、照顧別人、團隊合作,以及競爭抗壓的、溫柔和煦的……等等特質。
這些「男孩的特質」、「女孩的特質」,不都是很健康的基本能力嗎?
 
 --

--

今天星期三,我照例七點半就往小學走去。今天分別要到小學及幼稚園帶兒童人權與幼兒哲學的課程。今天在幼稚園跟孩子們討論的主題是「手足關係與家庭教養」,選用的繪本是:小小其實並不小(林芳明,1999,國語日報出版)。

 

幼兒哲學

這本書幫助我們討論許多議題,包括:手足之間的親密互動、衝突、拒絕與被拒絕等經驗。其中,我們停留討論最久的議題之一是:「為什麼哥哥們不讓小小踢足球呢?」小朋友們從繪本畫面的服裝、髮型等訓息得知,年齡與性別是小小被哥哥們拒絕的重大原因。

故事繼續發展下去,作者舉出現實的例子,呈現妹妹抗拒被哥哥們排擠的方式。小小的方式是威脅哥哥們,如果不讓他玩足球,她可以在爸媽面前一一數落哥哥們平日觸犯了多少爸媽訂下的家規,比如:「大哥在床上吃零食、二哥把臭襪子塞在床底下」等等。有把柄落妹妹手上,情非得已,哥哥們只好教妹妹踢足球。故事講到這裡,似乎讓我們看見,處於家中年齡的弱勢,自有一套生存策略。牢記著哥哥們平時的犯規舉止,使小小在有機會的時候可以為自己出一口氣。這本書並沒有在年齡與性別議題上多做著墨,倒是引發了我們激烈的問答。我問這群中大班組成的二十六位孩子:

「你們家有什麼家規,是爸爸媽媽規定的呢?」腦筋動得快的孩子們,高高地舉起小手。

「媽媽說,不可以在床上喝水。」一個中班的女孩莎莎說。「對,」男孩小律說,「會讓螞蟻跑上床。」

「爸爸說,女生不可以玩手槍。」一個大班的女孩小冰接著又說。小冰的回應結束後,使今天的討論達到最高潮。一個大班的小女孩大聲的說:

「還有還有,男生不可以玩芭比娃娃!」

 

幼兒性別教育的問與答

「為什麼女生不可以玩手槍呢?」我問。

「因為手槍是男生玩的。」中班小男孩源源說。

「為什麼手槍是男生玩的呢?」我追問。

「老師,叫我~!叫我!」阿方高舉起手。「因為,男生玩男生的,女生玩女生的。」

「為什麼遊戲會分男生女生呢?」我表示困惑。

「因為男生玩芭比娃娃,會像女生。」小冰一對明眸大眼注視著我。

「像女生有什麼不好呢?」我問小冰,也問大班與中班的孩子們。

「像女生,就太幼稚了啦。」中班男孩源源又說。

「女生就太幼稚喔?那Alinggo老師是男生還是女生?」

「男生。」啊!因為我不「幼稚」,所以我是男生嗎?「為什麼我是男生?」身為女生的我,這一驚非同小可。「我是男生嗎?」

男孩子遲疑了。全班頓時亂紛紛,吵成一片。

「是女生啦。」「是女生。」「Alinggo老師是女生啊。」事實上,不僅我是女生,中班大班的三位老師都是女生呢。

「嗯,是女生喔。那,Alinggo老師會『幼稚』嗎?」我再問。

「不會!」孩子們的聲音此起彼落。

「那為什麼會有人說,『像女生就太幼稚了』呢?」我好奇的眼睛掃過全班小朋友們的。

女孩們遲疑了。男孩子們也遲疑了。

 

幼兒性別平等教育

接著,我說,「我覺得啊,玩芭比娃娃,男生女生都可以一起玩,而且很好玩耶。大家可以一起辦家家酒,有人去上班、有人煮菜、有人上學、有人照顧家、有人當小孩。」說時,遠遠的,最後一排,大班的男孩牧牧,從頭到尾是一直舉著手說這回我終於點他發言,他說:「我喜歡玩芭比娃娃。」全班只有他一個人這樣說呢!我心裡頭為他捏了把冷汗,挺佩服他雖千萬人無往矣的發言勇氣。

         不同的遊戲,可以讓小朋友學到不同的能力。芭比娃娃可以讓孩子在角色扮演中習得人際互動、親職角色,甚至照顧自己與他人的能力;手槍遊戲則可能讓孩子們學習面對競爭、團隊合作,與培養健康體能(如跑步)等能力。課程結束前,我出了很多考題,比如:哪一種性別可以玩盪揪千、蹺蹺板、家家酒、手槍、芭比娃娃……等等。我希望藉此來檢視小朋友跟我討論了大半個鐘頭的幼兒性別觀。有的孩子也許有點鬆動原本的想法;不過我懷疑孩子們或許只是想回答一個「跟老師一樣」的意見,跟老師一樣的說法也許讓孩子們覺得更為可信、更有安全感;也有些孩子開始發展不同於先前的想法,他們開始享受遊戲的本身,並了解跟不同性別的同學一起玩各種遊戲,真的都很好玩哪。

W老師在教室後面觀察我們的課程,她抿著嘴、意味深長地笑著。我則很開心孩子們可以自在表達自己的多元想法。每個孩子的性別觀念,是我們這些父母、師長等等「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教養出來的呢。

 

先培養孩子們更多元、健康的「基本能力」

課程結束後,大班的W老師特別告訴我,小冰的個性像男孩,跟男孩子玩的時候,可凶悍的呢。而這樣的特質,或許使得小冰的爸爸有點擔心起來。因此,小冰的爸爸非常重視小冰的「性『別』」教育。小冰爸爸希望小冰從小習得「男女有別」的觀念,所以特別堅持要教導小冰得「像個女生」,也因此會有「女生不能玩手槍」的家規家訓。從小小的故事引發的這些對話與小冰的家庭教養故事讓我延伸聯想到幼兒的「跨」性別教育。

雖然在性別教育領域中,我一直支持性別平等與跨性別平等的教育,但今天的故事讓我反思著:大人們是否合適在孩子四、五歲,或更小的時候,就開始限制小小孩的性別認同?敏覺孩子可能會跟別人不一樣,可能使大人們開始擔憂起來。因此,大人們時常不由自主地介入孩子性別認同的形塑歷程,這樣的介入可能是一種值得被討論的親職教養策略。經過了這堂課,我體會道,在影響或改變的企圖心發起之前,大人們或許可以想一想,其實遊戲常常「不只是遊戲」,健康的遊戲活動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養成更多元、健康的「基本能力」。因此,大人們可以攜手營造更友善的環境。讓我們的孩子可以在對性別與跨性別都很友善的健康環境下,從小學到欣賞自己、照顧別人、團隊合作,以及競爭抗壓的、溫柔和煦的……等等不同性別特質的基本能力。男孩的特質、女孩的特質都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讓孩子們從小得以在健康快樂的氣氛中學習與成長,對他們的健康人格養成,不也是很重要的嗎?
在愛與友善性別與跨性別的健康環境下,每個孩子更有機會豐厚自己潛在的基本能力,也許,不一定每個孩子都能長得「像大樹一樣」,但是,習得喜歡自己、認識自己的能力,卻可能提早滋養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長得……「像自己一樣」!
後記:

 

每次我會花時間停留在作者介紹的部份。由於對象是中、大班小朋友,因此先將作者介紹的用心停留在姓氏的位置,以及認識自己的姓氏上。

「比如我的名字叫做『李雪菱』,那麼,我姓什麼?」

「姓『李』。」大家異口同聲。

「那麼,『王老師』姓什麼?」

「姓『王』。」孩子們很快的找到姓氏的規則。

「那麼,我出一題是比較難的喔,中班的『小君老師』姓什麼呢?」

「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