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死了嗎

作者 alinggo on .

剛吃過飯,小咕子朝著我嫣然一笑,問:「媽媽,你死了嗎?」
 
大約停止了半秒鐘吧,「沒有啊,」我說。接著我解釋了一下人類的壽命不像昆蟲一般,他卻若有所思地,不知道有沒有聽進去。
隔了幾天,他又問:「媽,你為什麼還沒死啊?」這樣的問句再次興起我好好認識這孩子思考理路的興趣。「你為什麼這樣問?」我很好奇這孩子已經想到第幾層去了。「因為我想看看你長大了,會不會再死?」接著,看似不經意地,我慢慢地企圖套出她的想法,從她舉的例子,讓我獲得了新的視窗,去理解孩子的生死概念是如何地受到童話故事與生命經驗的交互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目擊死亡對孩子的震撼是比較強的。有一次,我們剛過馬路,看見街上一隻青蛙正在跳著要過馬路。我指著路上跳動的小生物說:「看!青蛙!」話才說完,孩子望向路上的青蛙,說時遲那時快,一輛車呼嘯而過,當場輾斃了活跳跳的青蛙。這隻青蛙當下開腸破肚,瞬間成了一具死屍。當年,小咕子約莫三歲,小牧牧不滿一歲半。他們當場蹲了下來觀察死屍,我一邊試圖安頓他們的想法,跟他們分享青蛙不懂得看紅綠燈、大車子車開太快沒仔細看見路上的小青蛙.......所以過馬路要小心等等兒童安全教育。當時,我並不能清楚掌握這樣的歷程將給孩子帶來多麼大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從此之後,他們提到死亡,就會說「bin-bo」(台語),意旨當場輾斃,乾癟、無法起死回生的狀態。往後,每談及不夠小心所造成的死亡,我們全家就會以台語的「bin-bo」一詞傳神地形容與溝通,孩子往往得以迅速理解,只是外人聽不太懂。
 
昆蟲、小動物的死亡,孩子總能明察秋毫,並細察死亡的紋理。孩子因為見過昆蟲、小動物的死亡多了,開始不喜歡造成昆蟲動物的死亡。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雨天過後,蝸牛出來透氣覓食,人們卻時常不小心採到蝸牛,導致蝸牛殼破身死。小牧牧兩歲多時,幾乎成了雨後的糾察隊隊長,會主動要求每個行經庭院的大人,即使不相識,他總是告誡著大人:「走路要小心,不要踩到蝸牛喔!」有一次,進到山洞裡頭觀察蝌蚪,小牧牧還因為山洞漆黑,他擔心不小心踩到青蛙而號啕大哭。可以見得,他們疼惜與呵護每一份小生命,那種身體力行的實踐意志是多麼的堅定。
 
面對人類的死亡,周遭的大人就管得比較周延密切了。人類世界會對人類的死亡加以粉飾,有時不惜採取傳奇、神話故事,或訴諸宗教思潮。一歲多時小咕子雖與外婆有過將近一年的短暫相處機會,在外婆手術失敗被迫臥床那段時間,她對死亡的靠近也完全沒有想像。外婆的離世對一歲多的小咕子而言,比較像爺爺有沒有穿西裝這本繪本所形容的,孩子是完全地活在孩子個人的狀態裡,完全無法理解大人的情感與儀式行為。平日小咕子的繪畫,每畫及外婆,小咕子喜歡畫一把樓梯,樓梯上有雲朵,那是外婆住的地方。這是小咕子連結天上外婆的方式,一把樓梯,輕而易舉。
 
第二個孩子出世後,兩個孩子年紀稍長,我們因為拍攝一位淨土宗師父的紀錄片,有機會目睹許多人身與動物法相沒有氣息的死亡相貌,此時,孩子也很能靜默地陪伴著大人,我們共同以沒有情緒與神話附會的心情觀看著死亡。佛寺裡,在阿彌陀佛的佛號下,死亡並沒有悲傷或恐懼的成份,有的只是祝福的迴向。這樣的死亡安全教育將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只能留待往後再慢慢地深入認識。
 
從小咕子的口述內容理解到最多成份的應該是最殘暴現實的格林跟安徒生童話了。童話故事書包藏著多少的傷亡、殺戮、病痛、死亡以及新生的故事,這些故事對孩子的影響無疑是巨大且值得大人更深入去理解的。部份安徒生故事被我偷偷藏了裡來,格林的影片也被我鎖進高高的櫥櫃。但這些故事依然有他吸引孩子的地方,導致小咕子不時在蒐集他身邊所能蒐集到的公主故事。透過他愛不釋手的童話故事,我發現,孩子有時雖或無法理解生命進退消長的變化莫測,但是,他們透過一遍又一遍的圖畫去進行自我的解讀,有一次,我靜靜聽到身邊的小咕子在玩辦家家酒時的獨白,她說;

「哎啊!白雪公主,你怎麼又死了啦!害小矮人又要浪費這麼多眼淚。哼!」白雪公主死了一次又一次,小矮人的悲傷也完全被死亡給消耗了。幸而最後白雪公主還是活了起來。畢竟,好人的死亡在童話故事裡頭時常不是真的,多半是可以被挽回或取得解套方法的安全性的死亡。至於壞人巫婆的死,則被安排得理所當然,毫不足惜。故事先以徹底的可惡來強化此人最終死亡的合理與應然,如此無所不用其極的壞,若不給惡人安排一個死亡的結局,反而讓大家無法心安,找不回快樂起來的理由。